当前位置:茶沃网 > 绿茶 > 信阳毛尖 > 信阳毛尖的历史渊源

信阳毛尖的历史渊源

浏览数:1

购买茶叶加微信咨询 HFN23408536  

信阳毛尖的历史渊源

中国的茶叶生产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了。信阳植茶历史悠久,茶树原产地在我国西南的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。茶叶沿河山蔓延,沿川陕大道进入陕西,向东沿长江而下,向东南各省发展。茶叶的传播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和气候密切相关。东周时期,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河南。当时茶在河南传播,在具有生态优势的信阳地区(今石河区、平桥区)生根发芽。

到了唐代,茶叶生产开始兴盛,信阳成为著名的“淮南茶区”,出产的茶叶质量上乘,被列为贡品。1987年,考古学家在信阳固始县出土的古墓群中发掘茶叶,至今已考证2300多年。公元760年至780年,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《茶经》,将13个盛产茶叶的省份的43个县划分为8个茶区,信阳属于淮南茶区。北宋苏东坡说:“淮南茶信阳为先。”西南山区农民多种植山茶花,色、香、味俱佳,产品不低于浙闽。

宋代,中国有十三个茶山农场,其中光州(湟川)、自安(固始)和信阳商城分别是其中之一。清朝时,信阳已发展成为信阳、罗山、光山、固始、商城、湟川六个产茶县。

历史上信阳毛尖主要产于石河区(原信阳市)、平桥区(原信阳县)、罗山县(部分乡镇)。元明时期,由于茶税过高,茶叶产量开始下降。“毛尖”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,伊本人把信阳产的茶叶称为“山顶”或“毛尖”,并根据收获季节和形状的不同特点,称之为针尖、贡针、白毛、跑步针尖等。

清末,受戊戌变法的影响,李家寨的甘一敬与彭庆歌、蔡竹贤、陈宇轩、王玄青等集资,先后修建了元稹(镇雷山)、宏基(车云)、沈雨、广益、森森(万寿)、龙潭、广盛、侯波等八家茶馆,并开垦了万余亩茶园,20世纪初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信阳毛尖茶。由于“八大茶馆”注重生产技术的引进、消化和吸收,信阳毛尖茶的加工技术发展迅速,逐渐完善了毛尖茶的炒制技术。1913年,生产出品质优良的本山毛尖茶,取名“信阳毛尖茶”。1915年,石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生产的茶叶荣获巴拿马世博会金奖。此后,董家河镇的“五云山”、石河港的“两坛一村”、谭家河的“一门”(图门)所产的茶叶,被命名为信阳毛尖。

咨询联系人

咨询二维码
加微信: HFN234085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