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茶沃网 > 黄茶 > 君山银针 > 简述:岳阳茶区遗存

简述:岳阳茶区遗存

发布时间: 茶叶定制 浏览

简述:岳阳茶区遗存

岳阳,古称岳州,是中国古代的茶区之一。在这片土地上,不仅有许多茶文化,还有许多与茶有关的遗址。

(一)陆羽 《茶经》 中的岳州窑

在美丽的湘江上,有一个名为“岳州窑遗址”的博物馆,它是1997年在湘阴县文兴镇马王窑发现的。清理了隋代的一座龙窑,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皿和匣钵,其中700多件比较完整,可以修复数千件;同时,南朝出土的“太关”青瓷碗碎片证明岳州窑具有官窑性质。2003年,在岳州窑的遗址上建造了一座博物馆;2010年初,博物馆开设了地下展厅,展示了大量精美的青瓷,与隋代龙窑旧址相连。

为什么“岳州窑”建在湘阴县而不是岳阳市?要找出这个问题,恐怕要从寻找湘阴窑文化的根源入手。在湘阴,民间有一句话:“湘阴有窑窝,要走到城门,过窑坡。”隋唐时期,湘阴属岳州。当时湘阴靠湘江商业繁荣,陶瓷业逐渐发展。县南有八家窑、阳山湖窑、青竹寺窑、铁角嘴窑、窑头山窑、白眉窑、长沙窑,岳州北有五龙嘴窑、三凤窑、田芸窑、芦家窑,几乎覆盖了湘阴县的整个地区,曾属岳州,故名“岳州窑”。

对岳州窑最早的描述是唐代的陆羽,陆羽《茶经》记载:“碗:岳州、定州、漳州三次;论岳州、寿州、洪州时代。”“越州瓷和越瓷都是绿的,绿的好泡茶,茶是红白相间的。”《茶经》记载,岳州青瓷是唐代一流的捧茶工具。将组茶粉碎后,用瓷茶具浸泡,最能显出茶汤的色泽,特别适合饮用。

陆羽《茶经》写的《月州碗》和《月瓷》也有不少诗词记载。唐朝(约812年)诗人刘偃师有一句诗:“湘瓷繁花轻。”黄炜《瓷史》认为:“湘瓷一定在湖南。”他还说:“岳州也是湖南。”后来,诗人李群玉在高六(852)后写的一首五言诗《石潴》也是岳州窑写的。诗中云:“相浦口焰红,洞庭泉烟浊。”香浦口是指石柱口的兰岸嘴地区。

2000年在湘阴县文兴镇马王埂发现的岳州窑遗址是龙窑的原址。为了保护原有的窑址,县政府决定在2002年建造岳州窑博物馆。博物馆是一栋三层的古建筑。一楼是陶瓷生产展厅,这里建有电脑窑,并修复了岳州窑青瓷。大厅前墙上嵌有《岳州窑记》,刻有黑色蒙古石,还有一个岳州窑精美工艺品的展示柜。大厅中央,一个小小的不锈钢护栏保护着一个长4米,宽3米的大玻璃罩。透过玻璃罩,打开地下的灯,一座由北向南的隋代龙窑出现在我们面前:排列整齐的匣钵和匣钵巾留下的物件闪耀着古代文明的光辉。二层为岳州窑青瓷精品展厅,中间展厅有原址出土的300多件岳州青瓷物品和窑具。这些青瓷造型古朴大方,晶莹润泽,轻盈飘逸,器物丰富,包括碗、盘、瓶、高足盘、四系壶、八边短流壶等。岳州青瓷碗多为圆饼形、玉形。高足碗和八边短流水盆各具特色。他们注重装饰艺术。装饰图案主要是用花印刷的。此外,它们还装饰有独特风格的压花莲花花瓣。岳州窑主要生产日用品,如碗、碗、碟、勺、洗、锅、罐等。釉色以青色为主,有大量茶具。这些物品是明亮的、透明的或半透明的。大部分是玻璃做的。上半部上釉,下半部外露,釉色似te

值得一提的是,湘阴县藏家胡研究已有十余年。在过去的17年里,他收集了200多件岳州窑陶瓷作品,其中44件入选中国十大期刊之一的《艺术》杂志。他的收藏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岳州窑青瓷的“活教材”。与中国著名陶瓷研究专家周石荣合著《岳州窑新议》。岳州青瓷沉睡千年才出来。岳州窑在唐代陶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,也显示了唐代岳州茶同样的辉煌。岳州窑遗址博物馆现在是岳阳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。

(二)“茶马古道”的南方起点

临湘市聂市镇,有一条聂氏古街,长约一公里。比如同一艘巨轮停在聂氏河西侧。聂市,曾经盛产茶叶,被列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。明清时期,聂市古街是联系临湘古镇和商埠的黄金通道。一个深深的痕迹被车轮压在街道绿旗的中央。无数的茶商和蜿蜒无尽的聂氏河,记录了古镇茶市的辉煌,讲述了鲜为人知的茶马故事。

聂市被誉为中国“古茶马古道”、“中俄茶道”的南起点之一。古镇里有许多茶文化遗迹和历史记录。聂氏街是一条长街,有9条小巷,11个码头。从清朝到民国,共有200家店铺,其中茶店20多家。聂古城因茶而兴盛,被称为“小山口”。据史书记载,光绪初年,聂市的红茶卖得很好,商行一家一家来。

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据湖南建设厅统计《建设月刊》,“聂市每年生产红茶3万箱,红茶6万箱。”茶盒分为“27盒”和“36盒”两种。每块砖重1.5公斤,每箱重94公斤。民国26年,《中国实业志》:“临湘茶店36家,其中聂佳24家,如太和生、德胜河、瑞盛祥、兴胜祥、方元顺、易任新等。”清光绪后期,安化县也设立了工厂和商店。抗战胜利后,虽然复兴有限,但仍有10多家茶店,60多家商行,富户遍地。

聂市镇的建筑与茶馆融为一体,相互呼应。街上有福音教会,街尾有天主教堂和寺,街上有方的贞节牌坊和康公寺,后街有江西茶业集团出资的万寿宫。方志胜、佟、杨茂兴、方兴发、胡天河、方永诚等事务所站在街上,颇为气派。

老街的茶馆基本都是三两层楼的建筑,每层都有一个石头天井隔开。下层、前店、后屋,是明清时期商业建筑的独特特征。正向有单相计数器或两相计数器,称为店铺。街面一般没有墙和门。木板嵌有槽和槽,早上卸下方便营业,晚上嵌好保证安全。中进和后进是典型的江南风格住宅。大部分墙壁都是马头墙,气势磅礴,美不胜收。门窗上的石雕和砖雕都是手工雕刻的。

从聂世和码头出发,依山蜿蜒而上,这条铺着绿旗的小路蜿蜒曲折,变成一条通向古街的曲线。聂氏古街,曾被称为“小山口”,曾经挂着红灯和高脚杯。不知道有多少商人路过,有多少驴车跑过暮色宁静。江南古老的茶马古道,马背上千年的茶香,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。但青石板上依然留有驴马发情的痕迹,反映着昔日的繁华,让人觉得匪夷所思。

正是有了蜿蜒的母亲河,聂镇孕育了聂市的文明。聂氏河发源于东部的横浦镇

在岳阳楼,人们一提到长寿街,就知道长寿“五里八将”。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予将军军衔,平江52人授予将军军衔,其中12人拥有长命称号。其中,有5名中将(张震、刘志坚、方强、方正平、吴信泉);7人(、方正、余曼云、方国安、方、)。长寿街在共和国历史上有光辉的一页。

长寿街不仅是将领的故乡,也是历史上商贾云集的港口,俗称“小南京”。茶叶贸易催生了这条古老的商业街。长寿街简单而优雅,周围是绿色的薄雾和流动的水;周围风景秀丽,气候宜人,物产丰富,堪称“天宝”、“秀家”。

清朝康熙以来,长寿地区农民因地制宜种植茶树、加工红茶,长寿镇是中国最早生产功夫红茶的地区之一。清末民初,由于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商人的大量资本投入,当地的红茶贸易达到了顶峰。一个常住人口1000多人的偏远小镇,有几十家黑茶店,在江西省修水、铜鼓边境及附近产茶区有100多个收购点。几十家茶店一天买几百吨,从当年茶叶生意的红火可见一斑。在销售方面,当地茶商与平江商会合作,在武汉大东甲巷购买了一栋三层的木造建筑,设立了办事处,联系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和武汉的外商。当时,红茶出口到欧洲和亚洲。

据同治《平江县志》:“本市出产的茶叶很多,加上茶税,道光末年,红茶繁盛,商贾百姓出国旅游,几十万黄金都买不起。”据王艳《平江县经济调查报告》:“平江主要产区是长寿、泗村、张世、歧口,产量最高时已达8万箱。”当时,广东、福建、安徽、山西、江西等省都去长寿街买茶叶。当时长寿街有万宜生、复兴、富源茶馆等28家茶店,还有福建、江西客人修建的后宫、万寿宫。当时,长寿街的一首民歌说:“长寿街,很久很久以前,拆除了老房子,做了一个茶馆。”

平江产红茶,始于清朝道光末年(1850年左右),盛于咸丰年间(1851-1862年)。当时全省红茶年产量约10万箱(每箱27.5-32.5公斤),其中平江年产量最高达到8万箱,占全省的80%。光绪中叶(1886年前后),长寿街共有24个茶叶品牌,运到汉口市场,达到23640箱。当时茶叶价格很好,每担红茶价格相当于大米,高达38担,一般在10到18担之间。据说“每米磅茶”促成了茶叶购买量的快速增长。

民国时期,长寿街的茶叶生产和销售仍然非常繁荣。据民国二十六年《中国实业志?湖南卷》:“全省75县中,除湖滨县外,几乎没有产茶的。”全省共有184家茶厂,其中平江84家,临湘36家,安化34家,长沙15家,湘阴8家,新华4家,浏阳3家

长寿街的繁荣得益于汨罗江。汨罗江绕城而过,给宁静的古街带来灵气。汨罗江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,经白石桥、龙门流入平江县,由江西至湖南,以长寿街为第一码头。江西修水的茶叶运到长寿街加工,然后卖到汉口。从清末到民国20年前,每年2月到7月,都有大量的男女来到邻近的修水、铜鼓、福州等附近的农村采茶、泡茶。人口最多的时候一万多人,商贾云集,交通完全靠澜沧江的水运

长寿街河桥水运码头是当时用红石建造的。每年春汛,都有一个像长队一样的船队,最大的船能载15吨茶叶。夜晚,河面上灯火通明,形成一条河街。河的两岸和河街相互辉映。有时还会有当地的“花船”来回穿梭,高声歌唱,彻夜不眠,繁华如秦淮河。船上的商人上岸品尝长寿小吃“干五香酱”,茶馆酒吧生意兴隆。白天,搬运工忙碌的身影很常见,嘈杂的哈哈声,加上船夫的小号,形成了一首甜蜜快乐的歌;河中的范颖,岸边淡淡的茶香,多么美丽的茶乡画卷!

抗日战争爆发后,平江茶业处于亏损状态,长寿街茶叶销售陷入低谷。长寿地区著名的茶商吴树山、赖亦夫,已经看清了茶叶出口下滑的症结所在,并对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改革,这是县里力所不及的。当时汉口平江协会会长吴树山(瑞山)上书政府,对茶叶加工技术提出十四点建议。吴树山只被政府授予茶叶技术改进委员会委员,但他并没有真正重视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,更没有人力、财力和物力的支持,以至于日本占领后,平江茶叶的出口竞争力完全丧失。

(三)将军故里是茶街

龙角山,又名尧谷山,位于临湘市东南30公里的杨鲁寺镇,面积200平方公里。龙角山有一个天然的老龙潭瀑布,高40米,宽3米。它一年四季都像白色的丝绸一样从天而降。飞溅的飞花,蒸汽霾雾,声如雷鸣。在阴间,池底是看不见的。如果山风靠近山谷,飞来的水泡泡在夕阳下五彩缤纷。雷公崖下有一深谷,名曰锦绣谷。山谷大约有一公里长,两堵墙有几十英尺高。岩壁陡峭,树木翠绿。美丽的龙源水库,古老的青石寨和罕见的白色果树。这里山峦重叠,烟雾迷蒙,晴天不必要;这里气候宜人,风景如画,宛如天堂。

龙角山人工种植茶叶的历史非常悠久,是湖南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秦灭楚后,居住在鄂西和江汉部落虎的瑶族先民,因氏族战争和天灾人祸(瑶族人视洞庭湖为大海)不得不渡海南下。龙角山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。瑶族一到达瑶谷山下的“三江口”,就觉得这是王磐诸神赐给他们的理想家园,于是“破青山落”在这个“山洞”里,结束了他们的迁徙生活。瑶族人迁入瑶谷山后,开始了瑶谷山种茶的历史。瑶族史诗《千家峒歌》唱道:“爱吃香茶入山,爱吃三江口的精品鱼”,这是他们的人生记录。龙角山自瑶族食用和种植茶叶以来,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。

龙角茶花区,包括湖南省临湘市杨鲁寺镇、柏文乡、龙源乡、璧山乡、栈桥镇、中坊镇、五里乡、聂市镇、坦都乡、鼎湖镇;湖北省赤壁市赵力桥镇、查安岭镇、新店镇;崇阳县桂花泉镇、石城镇、沙坪镇、小岭镇;桐城县大坪乡、北港镇。这个茶区是鄂南湘北的主产茶区,是中国红茶的“金三角”。由于龙角山在湖南和湖北有不同的名称,龙角山茶花、瑶谷茶花、彝茶、宋风茶和芙蓉茶都是龙角山茶花地区的名茶。

龙角山不仅种植茶叶历史悠久,而且是湖南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茶歌之乡。“泉是井,山是家,古村遗址多雨斜。东西周围不种桑麻,前后山种茶。挑选

岳阳茶文化遗址遗迹较多,市区有芜湖、芜湖庙、茶乡子、城陵矶港等;君山区有刘义井、菲儿墓;岳阳县有饶村堡驿道和唐代鹿角窑遗址;郧西区有唐代旧址、明代城墙和清代石拱桥;临湘市有龙井山瑶茶种植场、聂古茶城、元潭镇茶码头遗址、“以茶代酒”典故的发源地镇,以及配套的七岭古道的羊楼寺镇;平江县有长寿古茶镇、南桥乡古茶道、梅县镇徐公岭茶亭、三墩乡八里茶亭、梨树窑茶亭、四村乡宜丰茶店遗址;湘阴县有刘庄茶园、左故居、旧址和遗址博物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