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茶沃网 > 乌龙茶 > 安溪铁观音 > 做青VS焙火,乌龙茶的工艺之争

做青VS焙火,乌龙茶的工艺之争

浏览数:1

购买茶叶加微信咨询 HFN23408536  

做青VS焙火,乌龙茶的工艺之争

“嗯!这种茶的火力很到位,烤的很透,不仅没有火味,还保留了花香。”喝着烘焙度高、色泽鲜橙、花香清的乌龙茶,让人想夸几句。

旁边的一位少爷不同意:“这茶不烤也好喝。”

绿茶制作和烘焙是传统乌龙茶制作的两个关键工序。但在专业分工明确的现代生产模式下,为了兼顾质量和产量,很多茶厂更倾向于采用“团队导向”——的生产模式,即绿色制作、绿色杀青、揉捻、烘焙等关键环节由不同的师傅完成。这就是工业生产线的思路:派专人做事,集中一个环节,可以避免控制范围过大,首尾不能兼顾的错误。所以,负责绿茶制作阶段的师傅的职责,大多局限于初级制作的毛茶,后续的摘梗、烘焙等提炼过程,尤其是烘焙,必须有专人控制,对茶汤进行调整和修改,延续绿茶制作阶段打下的基础。无论是生火还是烤火,都是需要深厚基础的技术活,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做出好茶。

但是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哪一种技术含量更高,能决定一个好茶的品质,就成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。这种争论不仅止于绿色大师和烘焙大师之间的技术之争,还体现在传统工艺、新技术或审美风格的争论上。喜欢轻烤或不烤乌龙茶的流派,认为做青是做好茶的关键。只要绿色做的好,完全不用烤。烘焙只是为了掩盖用大火制作绿色工艺的缺陷;在欣赏中、高焙火流派的同时,认为焙火是乌龙茶必不可少的工序,火力的临界点决定了一个好茶的“耐揣摩”上限,但不能焙、不能吃高火乌龙茶,只是茶底薄弱或不能焙的一种侧面表现。

做青:一泡好茶的基底

“制青”一般指乌龙茶从鲜叶到初级绿茶的工艺过程。更确切地说,是在鲜叶轻微失水(或称“萎凋”)的基础上,茶叶进入车间,开始“摇青—立青—摇青”的交替操作,促进了茶叶外观、香气、口感的一系列变化,“杀青”前的过程,可视为绿化。排除茶绿(鲜叶)品质的基本影响,“制绿”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。

做青是一个去苦去涩,增香增韵的过程。一个冲泡好的乌龙茶,可以从原本的“叶子”转化为美味的“饮料”,甚至是值得玩味的“艺术品”,所以绿茶的制作过程非常重要。绿茶工艺好的乌龙茶,茶汤清澈透明,香气纯正,口感纯正,苦味低。相反,它的缺陷可以概括为:比如绿味太重,可能是摇青太“保守”或者环境温度太低,使绿味的内容物没有充分挥发或转化;再比如茶汤浑浊、味杂、涩味重。也可以粗略判断,可能是茶叶青的时候茎水没有被驱赶过去,或者是没有把握好杀青的时机,导致茶叶“积水”。这种问题一旦落下,后期就很难回天庭了。这也是采茶讲究雨天不采茶,不采露绿的原因,因为干燥度不足的茶青很难做透。但是乌龙茶不透明到绿色,怎么调就跟丑女化妆一样,不怎么好看。

做青VS焙火,乌龙茶的工艺之争

焙火:在做青的基底上稳定、提升品质

“焙火”是指在初级加工完成,茶叶进入后期精制阶段后,通过焙炒来稳定茶叶品质、调整口感或改变茶叶风味的过程。乌龙茶的烘烤可以去除绿化阶段不可避免留下的异味和青味。同时,温度可以促进茶叶的内在品质再次发生变化,改变

但是烘焙受到绿化阶段茶叶所奠定的“基础”的限制。如果在绿化过程中出现重大缺陷,对于烘焙大师来说是一个适当的“历史遗留问题”,只能调整,难以根治。就像一座地基没有打牢的建筑,后续的大师不可能把建筑建的又高又稳。当然,如果做一个绿色的“完美”乌龙茶,可能会大大咧咧,虎头蛇尾,甚至整盘都没了。如果茶叶烤得太高,很容易导致原有的独特香气丧失,特色丧失,或者烤的程度超过茶叶的承受能力而“损火”,使茶汤空空如也,甚至烤到碳化,从而失去茶的性质。

焙火的耐受度:茶青品质与做青工艺缺一不可

这里我们就来说说绿色烹饪和烘焙的容忍度。一般来说,新鲜茶叶的基部越好,对绿化和烘烤的耐受性越高。鲜茶叶的基础与茶叶品种、山地、树龄、茶园管理和采摘有关。所谓更重的绿化和烘烤程度,直观地体现在更重的“摇绿”、更多次的“摇绿立”交替、更高的温度、更长的时间和更深的烘烤等方面。

对于普通饮茶者来说,判断绿化和烘焙的程度,看茶汤的颜色和叶底更直观:茶不烘焙,茶汤绿白相间,叶底鲜绿色无红边或少红边,属于较轻的绿化法;如果茶汤是金黄色的,叶子底部的绿叶是红色的,或者红边的比例比较多,那制作绿色的方法就比较重要。但焙茶越重,汤色越深,风味越受约束,口感越醇厚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总结。有经验的品茶师往往可以通过茶叶的香气和口感做出准确的判断,而观察汤的颜色、考察叶底只是验证。

市场上经营烤茶的茶商往往会贬低轻火茶,认为烘焙是检验茶基是否“够硬”的关键。体质弱的茶,稍微烤一下就会失去所有的人,茶叶的品质也会丧失。但是,除了茶叶绿色品质的影响,制作绿色工艺的基础也很重要,直接影响烘焙火候的耐受度。

就茶香而言,茶叶有“低沸点香气”和“高沸点香气”。这里的“沸点”其实并不是指像水一样沸腾,而是指促进茶香快速挥发和蒸发的温度节点。低沸点香气如绿味、杂味或浮于表面的“香清”、“生香”,常与茶汤浮离,经不起70度以上的烘烤温度;沸点较高的香气,如克制的“花香”、“蜜香”、“果香”,往往纯净、克制、持久、宜人,在高烘烤温度的刺激下,可以转化为其他香气,也称为“骨香”或“汤香”。

除了绿茶品质的影响,经不起烘焙的“浮香”或“骨香”,还要看绿茶是否煮熟。当然也影响烘焙时温度的调节或者茶香的选择。曾经有过武夷山阎正茶区的朋友自豪地说:“阎正茶有一个很硬的基础,炖它就行了!”——“炖汤”是烤火的方法之一,像熬汤一样用文火长时间促进茶叶性质的变化。清炖好的茶汤醇厚浓郁,香气内敛,有淡淡的花香和果香,深受老茶客的喜爱。然而,并不是所有的乌龙茶都能经得起烘焙(或“炖”)。

做青VS焙火,乌龙茶的工艺之争

极清香的高山乌龙茶已经实验性烘焙过,最高烘焙温度只有85度。烘焙过程充满了绿色的味道和花香。一个多小时后,绿色的味道淡了很多。但由于表面的低沸点香气随着绿色的味道挥发,开汤时香气大减,茶汤略空。——这是因为做绿的时候太保守,做的不彻底,导致绿茶的内在物质没有被充分激发,做绿的时候绿色的味道没有挥发。当然,这种

擅长绿茶的泡茶者往往不喜欢太多的烘焙。甚至有人认为,原地泡绿茶不需要通过烤火来调整和修饰。在他们眼里,烤火可能相当于“掩盖丑陋”。这种观点没有错。毕竟市面上很多有绿疵的茶叶往往喜欢用大火来掩盖。这是一个菜不新鲜,用重口味来掩盖新鲜度的逻辑,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人们对“烤火”的误解。这种“遮丑”的茶,往往喝的方式比较粗糙,但经不起精品。茶汤的“甜”、“清”、“活”都是失败。茶叶离开一段时间,火的味道就淡了,由于绿茶留下的青味和异味被吐出来,喝茶就变得像“吃草”一样,一般难以下咽。

事实上,烤火是稳定茶叶质量、提高茶叶质量的必要过程。至于烤火严重程度,要看生茶的品质和性质,所谓“以火调味”就是原因。至于调整的程度,就看面包师大师对茶的理解了。从实用的角度来说,基本上很难使茶叶青熟透,不复烤也能保持品质稳定。这不仅需要高科技,还需要天气和环境的完美协调。但是,这种状态是人类无法精确控制的。在稍有失误的情况下,通过烤火来调整和去除留下的绿色风味和苦味,是弥补绿化不足的唯一途径。其次,对于一些没有被彻底杀青的茶叶,长期的烘焙过程也能有效抑制残留的酶活性,使茶叶品质更加稳定。

当然,如果只把烘焙理解为调试甚至“遮丑”,那就有失偏颇了。一款茶基好、余味完美的乌龙茶,如果辅以适当的烤火,就像一个天生丽质、妆容细腻的美女,是锦上添花的佳品。更重要的是,烤火可以进一步降低茶的刺激性,使茶趋于平和,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也更合适。

总像美女,但美女化淡妆浓妆总是合适的。烘焙的程度取决于个人喜好,良好的绿色制作基础结合适当的烘焙工艺才能做出好茶。生绿烤火引起的看似没完没了的口感之争,虽然不乏话语权和利益之争,但归根结底也是因为乌龙茶的工艺复杂,有趣,耐人寻味。(作者:陈中木,来源:熊猫茶研究所,来源:茶网画廊)

咨询联系人

咨询二维码
加微信: HFN234085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