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茶沃网 > 黄茶 > 大黄茶 > 远安黄茶蓄势待发

远安黄茶蓄势待发

发布时间: 茶叶定制 浏览

远安黄茶蓄势待发

远安的茶就像县城的名字“远处一片宁静无边的叶子,散发着幽香”!虽然品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,但是直到今年我才真正认识了远安黄茶,这第一次见面真的让我很惊讶。

第一个让我震惊的是,自然生态无与伦比。虽然是到远安的深秋十月下旬,但第一印象是天蓝的,一尘不染。虽然借着茶的光看得多了,但蓝天碧水青山似乎才是我理想中的生态茶园所需要的环境。从当地的了解来看,这里有独特的地形,有许多峡谷和源源不断的溪流。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特征,不仅为这里生物的“绿色”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也阻挡了外界风、寒、尘的入侵!而在这里,丹霞山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红砂岩溶洞密集而有序,可以储存能量,不愁旱涝,非常有利于茶树根系的发育。这样的茶树生长条件,自然有其原料与众不同的先天优势!

其次,我真正感受到的是茶叶生产的悠久历史。远安茶业虽然是一个小县城,但其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也引人注目。

搜狗网:“山南:在周霞上……”,根据《当代茶圣》吴觉农先生的解释,唐代山南道的周霞应包括元安、宜都、夷陵三县,并按《茶经八之出》计算,元安已有茶1200多年;当然,从神农在周霞神农架的生活,以及他发现茶的传说来看,远安的制茶历史更早,更富想象力和探索性。

到了宋代,元安绿源茶近几年已经名扬天下,有很多记载说“绿源是最重要的茶”。从清《茶经》,“元安茶以鹿苑为极品,每年不足一斤,不如凤山有名。但凤山没有茶,外面卖的地方都是董家饭和马家饭,因离凤山近而被称为“凤山茶”。据史料记载,元安茶叶一度名扬天下,好茶难求,清代行业兴盛。也说明了远安作为一个茶叶产区,和中国很多名优产区一样,历史悠久!

第三个让我吃惊的是古今茶品牌。与历史上周霞的夷陵茶、岳明茶、毕节茶、吴茱萸茶、方瑞茶、贵州茶相对应,南宋宝卿时期(1225-1227年)就有鹿苑茶的记载,宋代将其纳入中国名茶90种。鹿苑茶是清代的嫩黄色茶叶,被列为贡品。据说,乾隆皇帝曾将罗昆吉茶与贡茶如三峡龙珠茶、尤鲁茶等同名。清高僧金田在罗国恩吉的石碑上,对光绪九年(1883年)的绿元茶赞不绝口:“山精石液超群,一种清香满满,既清心明目,又能助眠妖军。”

由此可见,绿源茶作为元安的一个茶品牌,在清代声名鹊起。同时,在80年代,在中国现代名茶发展之初,全国名茶大多只是样品和礼品。远安绿源茶先后于1982年和1986年两次被评为国家名茶,其中1982年仅30种被商务部中国茶叶动物生产公司评为国家名茶,尤其是1986年5月商务部在福建福州举办的43种国家名茶中的绿源茶。说明其品牌荣誉具有传奇色彩,弥足珍贵!

第四,我们体验了黄茶独特的品质和风格。虽然我没有尝过80年代的黄茶,但根据对“鱼子酱泡”、“欢紫椒”等传统黄茶产品的生动描述,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品质和风格不是别人所具备的。当然,你有自己品尝的权利;

陆羽 《远安县志》 中描述

条索紧实,色泽翠绿,香气清新纯正,汤色鲜艳,滋味醇厚鲜爽;

尝过之后,是清澈而亲切的,如春风。第一直觉是,它值得被好的生态给!下午,专题回顾了杭州茶叶研究所开发的创新型黄茶产品

形状紧而直,汤色明黄;香气清新,花香显露,口感清爽醇厚;卷形绿源鲜波:条索形状卷曲紧密,绿色明亮,汤色杏黄清亮;

嫩香浓郁持久,滋味浓甜;

记得那天,先在宾馆品尝的是鹿溪玉贡,用专业术语评价应是:

形状卷曲如蜗牛,颜色青黄相间;汤色黄亮;清香淡雅,花香持久,口感清新甜美。三种产品,或芽或眉或螺,外观特征明显,汤色或杏或黄,口感醇厚可口,黄茶品质特征明显。

第五,要表扬创新的加工工艺。如果说过去的绿源茶是中国黄茶的瑰宝,得益于独特的土壤、气候条件和技术,那么今天创新的黄茶产品也是高品质的,这就在于技术的继承和创新。

针芽黄茶在鲜叶的严格管理下,采用“摊放、梳理、冷却、初镗、梳理、摊放、复镗、烘干”、“二梳二镗一烘干”的工艺;也是卷曲黄茶的“十五路”工艺,如“摊放、滚筒杀青、冷却复壮、一次揉捻、冷却复壮、第一次揉捻、第二次揉捻、冷却、变黄、再揉捻、第三次揉捻、冷却、烘烤、冷却复壮、烘干;以及“二揉、二闷、三滚炒”的过程,如摊放、蒸汽杀青、热风脱水、一滚炒、摊放冷却、一揉、二滚炒、摊放冷却、一闷、二揉、三滚炒、再闷、制粒、摊放冷却、烘脚等。

实践提炼,数据证明,继承创新,尤其是相应的连续生产线的合理配置,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!

在惊叹远安黄茶与众不同、令人惊讶的同时,或许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,在过去的30年里,中国的茶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远安茶业似乎正在逐渐地渐行渐远,离群索居,静观其变.幸运的是,近年来,在各省市及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下,在远安县委、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,举办了多次高水平的研讨会,许多科研、教育单位配合专题研究,许多茶叶企业。

衷心希望远安通过加强基地建设,适当扩大产业规模,培养茶叶工匠,提高加工水平,提供专业人才,加快产业振兴,重振黄茶雄风,造福人民,形成茶叶合力,打造精品。(作者:罗烈万,来源:明边,来源:南明嘉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