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茶沃网 > 黄茶 > 大黄茶 > 黄茶竟是由绿茶演变来的?

黄茶竟是由绿茶演变来的?

发布时间: 茶叶定制 浏览

黄茶竟是由绿茶演变来的?

黄茶由绿茶演变而来?

这个说法是正确的。

明代龙文《茶笺》在描述绿茶的制作时说:“炒制时,必须一人从旁扇去湿热,否则色泽发黄,香气减少。风扇是绿色的,但不是黄色的。炒出来的时候放在大瓮里,还是要赶紧扇,这样热度会稍微退去。”这是制茶过程中黄化现象的最早记录。同时,正确阐述了变黄的原因、防止变黄的措施以及变黄对绿茶品质的影响。

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,人们进一步发现,湿热条件引起的“变黄”,如果掌握得当,也可以用来改善茶叶的香气,从而导致黄茶的发明。它的起源,在明末清初。

一、黄茶有什么特点?

黄茶的品质特点是:黄叶唐璜,不仅有黄叶,在干茶中还表现出黄亮。冲泡时香气清亮宜人,滋味浓浓爽口。与绿茶相比,黄茶在清新的基础上更柔和、更甜。适合更广泛的人群。

制作黄茶的特点是“闷黄”。这是正常绿茶“杀青”后的附加过程。其目的是使湿热作用引起非酶氧化(通俗地说,就像炒青菜,盖一会儿),破坏叶绿素,多酚产生茶黄素(青菜变黄,味软糯)。

二、有哪些有名的黄茶?

黄茶根据叶子的老嫩分为黄茶和黄茶。用细芽叶做成的黄茶叫黄茶,用粗老原料做成的黄茶叫黄茶。知名的黄茶有君山银针、微山毛尖、蒙顶黄芽、莫干黄芽、霍山黄芽等;黄达茶的代表是霍山黄达茶和广东大悦卿茶。

1、君山银针

君山,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部,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山岛。名茶自古有之,唐末有之。相传君山有48座寺庙,一座寺庙,一座茶园。南北朝时期,它在梁武帝被用作贡茶。

君山银针形芽头刚直,披着丝绒,色泽金黄明亮,人称“金镶玉”;香气高纯度,汤色杏黄色明澈,口感清爽甘甜。采摘的都是芽头,经过杀青、摊放、一次干燥、一次包装、二次干燥、二次包装、干燥等工序制成,其中“一次包装”是形成品质特征的重要工序。在湿热作用下,叶绿素被破坏,产生茶黄素,芽色为橙色。

黄茶竟是由绿茶演变来的?

2、沩山毛尖

巍山位于湖南省宁乡县,是一个自然环境优越的高山盆地。它被山川环绕,鲁花瀑布漫溢,终年云雾缭绕,难得一见。素有“千山万山面微山,人去微山不见”之说。山中有武则天建、裴秀修(据记载,其子法海)的“什邡米阴寺”,是禅宗的一个分支。

《宁乡县志》年清同治年间,“微山茶,未雨先采,柔嫩醇厚,不允武夷龙井。米阴寺的几种植物味道都不错。”文化大革命时期,米阴寺的佛像里发现了30多公斤茶叶,这也是一件轶事。

微山毛尖松散,叶缘略呈片状,黄亮叶,白毛外露;内层松烟香气浓郁,口感香甜爽口,汤色鲜橙,叶底嫩滑均匀有黄亮味。

当它“闷黄”时,用堆积绿叶的方式轻轻揉搓后,用湿布覆盖6-8小时,在专用的烘烤炉上烘烤。燃料由枫木或松木用文火烘干。采摘采摘后,还有一个独特的“烟熏”过程:先在茶叶上均匀地撒上清水,使叶条回潮,然后用鲜枫球或黄藤素用暗火慢慢烘烤烟熏16-20小时左右。于是形成了一股浓烈的松烟香气。

3、蒙顶黄芽

树冠顶部黄色芽的品质特征是外观平直,颜色微黄,充满甜味,汤色黄亮,滋味鲜醇,叶底芽饱满,甚至呈嫩黄色。

制造分为八道工序:杀青、初级包装、复炸、再包装、三炸、堆摊、四炸、烘烤。因为芽叶很嫩,所以要求做工精细。涂黄是形成带顶黄芽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。将杀青后的叶子用草纸快速包裹,保持最初包裹的叶子温度在55左右,静置60-80分钟,中间开袋,翻拌一次,促使变黄均匀。

央视纪录片《僮约》详细介绍了山顶的黄芽,有兴趣的茶友可以看看。

黄茶竟是由绿茶演变来的?

4、莫干黄芽

路楠乡是莫干黄芽的主产区,位于“清凉世界”莫干山北麓德清县西部。这里植被茂密,雨量充沛,土壤肥沃,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生产。当地人一直非常重视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摘与制作,并成功生产出“黄云朵”、“南路炒青”、“青龙茶”、“龙山翠凤”、“雨泉”、“雨花泉”、“莫干山云露”等当地名茶。这些以其绿色、芳香、树叶茂密和味道醇厚而闻名。1979年开发的“莫干黄芽”,是堪比“西湖龙井”的茶宝,是浙江省首批省级名茶之一。

其外观细腻紧实,色泽青黄,香气高远持久,滋味鲜醇,汤色黄绿清亮,叶片嫩黄。茶汤有独特的玉米甜香,非常宜人。

5、霍山黄芽、霍山黄大茶

霍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。海拔1774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位于县城内。霍山黄芽的名字最早见于唐代书商李钊撰写的《茶,一片树叶的故事》号文书:“风俗贵为茶,名茶品也流行.寿州有霍山黄芽。”但是唐代就产生了清蒸绿茶,现在炒青散茶还没有出现,更不用说黄茶了。直到明代,黄茶的制茶技艺才逐渐成熟。当时霍山有黄茶、黄茶、黄芽等系列黄茶,加工工艺独特,小茶摊黄,大茶焖。据《国史补》,朱明王朝将霍山黄芽列为贡茶。民国以后,贡茶随着末代皇帝的倒台而取消,霍山黄芽濒临灭绝,只闻其名,不见其茶。从那以后,霍山生产的茶大多是炒绿茶和黄茶。

1970年,安徽省正式发起恢复和发展名茶运动,第一个恢复的名茶是霍山黄芽。

1972年4月,县农业局茶叶生产办公室派茶叶技术人员胡翠成、李胜秀、谢与近80岁的詹等三位茶农在五米涧炒黄芽,用白铁桶包装6公斤,报国务院鉴定。之后,安徽农学院教授、著名茶叶专家陈冠教授亲自传授“霍山黄芽”技术,进一步完善其形、色、香、味,从此声名鹊起。

茶的外形笔直微展,开花均匀,似雀舌,毛色淡绿,香气持久,滋味鲜醇,汤色清亮黄绿色,叶色鲜黄。